恩激優實驗教育機構
因為愛 我永不放棄
新竹縣芎林鄉三民路220巷16號
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維與設計
在過去對兒童心理學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大人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教科書,用自己的理解來講授內容,完全不能根據學生的情緒和認知狀態、學習方式來教學,以致孩子失去學習熱忱,逃避學習。老師很用心教了很多,但學生收穫的卻很少。
近年的教育現場逐漸改變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學校老師因此需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維。恩激優實驗教育當然也非常看重這樣的轉變。根據相關心理學理論和腦神經科學的發現,我們有以下創新的教育設計並具體用在實際教育現場。
1 對話式學習
相對於一般體制內學校的學習是以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為主,恩激優很看重上課時學生與老師的對話互動。如此老師能保持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和專注,也能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而給與引導和啟發。而當學生用對話的學習時,他們就會不斷操練他們的思考、反應、整理、提問、表達等能力,日久養成他們精熟的學習力。
2 螺旋式學習
螺旋式學習是指課程的設計和進行會不斷重複所學的内容,並持續加深加廣,再不斷將新舊内容進行整合。相對於螺旋式的學習方式是傳統的綫性式學習,課程内容是逐步展開,沒有很多重複、整合的機會。透過螺旋式學習,學生能不斷復習所學,對之前不甚明白的地方有機會再學習,並能逐步將所學融會貫通。
螺旋式學習不但有以上的好處,也能適合混齡學習。由於每個課程都有不同深淺的內容,學生能按著自己吸收的能力學到東西。
3 體驗與操作式學習
對年幼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取向是所謂的「感覺動作期」,也就是需要透過具體有感的體驗和實際的操作來進行。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腦神經網路屬於剛剛起步階段,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感官和動作讓腦神經得到刺激,進而帶動各樣的認知發展。
恩激優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第一、二年級)的課程設計和教法上以「體驗」和「操作」為主要學習方式。透過巨觀、互動、和情境等模式,孩子的抽象思考能力得以發展出來。
4 生命歷史觀的脈絡式學習
當孩子進入小學的第二個學習階段(第三、四年級),認知有了初步發展,進入皮亞傑所謂的「前運思期」。這時要幫助孩子的認知發展更加成熟,能將不同的知識連結起來,整理的更有邏輯脈絡,奠定日後學習重要的基礎。脈絡式的教學普遍用在傳統教學上,特別是數理和自然科學。但這種分科分章節的脈絡學習對許多孩子感到困難或無趣,他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是:「學這個有什麼用?」
所以同樣是脈絡式學習,恩激優所用的脈絡是以「生命歷史觀」為取向。透過認識人類面對大自然的生存和奮鬥故事,認識人生會有的各樣挑戰和困難。學生因此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建立情感聯結和認同,學習祖先如何進行問題解決,或是從錯誤中學到借鑑,或是從典範中學習效仿。這樣的脈絡式學習將幫助學生明白爲什麽要讀書,看見學習的重要和價值,不是因爲有顏如玉,而是渴望活出愛的生命,能祝福後代子孫。
5 人生信息學習
相對於今天一般學校以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學習重點,恩激優認為21的教育還要培養人有「跨文化」與「轉化衝突為合作」的能力。這也是OECD轉化素養所强調的地方。
為能培養出以上素養,恩激優在教學上不僅讓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並在每此學習中都幫助孩子學習到一些重要的人生信息,得著人生智慧。因此在六年的學習階段,恩激優設計了六個年度學習主題,分別是:愛的感受、愛的關係、愛的功課、愛的傳承、愛的智慧、愛的生命,幫助孩子從感受愛,學習和操練愛,到逐漸活出愛的生命。
6 建構與專題式學習
當孩子進入小學五、六年級的第三學習階段,認知發展或腦神經網路將從所謂「具體運思」期進入所謂的「形式運思」期,教學模式因此也要改變,其中兩個主要方式是:建構式學習與專題式學習。
所謂建構式學習,是幫助學生將所習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建立起一個結構的關係,其中包含「分類」(橫向)、「層次」(縱向)、和各種「脈絡」(事情的發展、變化、因果)等內涵。如果學生能將所學進行分類、分層次、整理出許多知識間不同的條理脈絡關係,就能活用所學,容易發現自己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能主動尋求答案,自問自答,能對新的所學進行整合、加入原有的架構,甚至能進行重組、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思想系統。所以在小學後期進行建構式學習,對幫助學生日後一生的學習影響非常深遠。
所謂專題式學習是指對一些特別學習內容進行聚焦和階段式的學習。例如:
-
識字、寫字、拼音是所有學習的基礎。這樣的學習可以透過專題式的方式用小學的頭一年來完成;
-
學習某個技能例如電腦打字,可以利用幾堂課的時間來訓練
-
從主題式學習到的各樣數學觀念,可以利用幾堂課的時間將這些觀念整理出來,建立起一個系統脈絡。
7 典範學習
著名心理學家Bandura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指出人有著天生「模仿大人」的能力。恩激優因此有所謂「恩激優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從不同大人身上學習。一些例子包括:
-
講座:邀請大人們(父母、老師、在不同職場的達人等)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例如如何走出困境,激發學生的信心,覺得自己「有為者亦若是」。
-
團體活動:大人們可以帶著孩子進行單日的團體活動,例如參訪某個家長的上班地點,了解長輩們對社會在做哪些貢獻。
-
一起生活:透過團體的露營活動或開放家庭(一些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在一起),讓學生有機會和不同的大人近距離接觸,從他們的身上學習過去沒有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的,也從大人們之間的互動學習與同學間的相處。
8 親子共學
在傳統體制内的學校,導師和科任老師限於時間無法顧及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然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維下,我們需要能瞭解和掌握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和學習狀況,包括他們的身心健康。
所以要能真正有效滿足每個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需要,在他們小學階段打好基礎,唯一的方法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緊密合作。在恩激優,班級導師和科任老師將根據班上孩子的學習情況安排回家的親子作業,讓家長幫助孩子共同完成。父母透過這些作業,不但滿足孩子的個別需要,也學習與孩子互動,用有啟發性的對話引導孩子。親子作業的方式包括:
-
功課複習:對於上課學到的國文閱讀,請爸媽分享閱讀心得。對於練習寫字,請父母示範如何寫出好字。
-
議題討論:對一些發生的新聞時間或議題,請父母和孩子一起探討,檢查彼此的觀念和價值。
-
桌遊:全家一起玩一些桌上遊戲,增進互動關係,透過遊戲策略啟發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也藉此讓父母更多認識孩子的特質。
-
一起做家事:透過學習服事人,培養愛人的心。
-
照片後製:將生活中的家庭照片,大家一起來設計、裝飾,讓彼此留下美好的記憶。